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初秋的清晨,祁連山深處的空氣里裹挾著露水的濕冷。
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的院子里,90后女孩徐豐奕穿著白色工作服,手里攥著掃帚,走向猛禽籠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打開籠舍的門,徐豐奕利落地卷起袖子,俯身拾起散落的食物殘渣,隨即揮動掃帚,從里到外仔細清掃地面。

掃帚劃過地面,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沙沙聲,驚動了角落里休憩的大鵟,它撲棱了幾下翅膀。徐豐奕抬頭報以歉意的微笑,手上動作絲毫未停。
清理完雜物后,徐豐奕仔細擦拭食槽和水盆,換上新鮮的飲用水和食物,這才輕舒一口氣。
“這只黑頸鶴恢復得不錯,還要多觀察一段時間。”徐豐奕貼近玻璃暖房,眼神專注地觀察著動物的細微狀態(tài)。

整整一上午,徐豐奕穿梭在各個籠舍間,檢查巖羊的身體,為白唇鹿調(diào)配營養(yǎng)餐……
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的空地上,一只小巖羊在陰涼處休息,一見徐豐奕靠近,立刻站起來。
“這只巖羊幼崽送過來時身體弱小,需要靠人工喂養(yǎng)。”徐豐奕說。

徐豐奕熟練地拿起溫熱的奶瓶蹲下,小巖羊立即仰頭吮吸起來。她輕撫著小巖羊的絨毛,眼神里流淌著慈母一樣的神情。
“只要它們好起來,付出多少都值得。”忙活了一上午,徐豐奕額前的發(fā)絲被汗水濕透,貼在皮膚上。
當她的足跡日復一日地覆蓋基地的每個角落,青春便以最樸素的方式刻入高原的守護年輪。徐豐奕和同事俯身托起的不僅是動物受傷的羽翼與雙蹄,更是祁連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

傍晚時分,徐豐奕又來到籠舍,給狍子喂奶。夕陽透過窗戶灑在她身上,她的影子和動物們的身影交疊在一起,溫暖而寧靜。
“你看,它開始跟我搖尾巴了。”徐豐奕興奮地指向遠處的狍子。
夜幕降臨,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漸漸安靜下來。吃完飯,徐豐奕又來到辦公室,開始整理一天的工作筆記。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系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由于傷病、受困、食物匱乏等原因來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的這些生靈們,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同時也為野生動物科學研究及科普宣傳提供了樣本。他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對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碓矗何骱6际袌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