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8日,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托葉瑪鄉(xiāng)曲海村廣袤的草原上,村民正圍坐在一起,聽村黨支部書記尕藏三智宣講實用的調解知識。
尕藏三智沒說什么大道理,只揀草原上最常見的事兒講。鄰里間的牧場邊界爭執(zhí)、牲畜誤闖的賠償計算、家庭的贍養(yǎng)分工,樁樁件件都貼著牧民的日子。
“像牧場邊界問題,把村里參與劃分的老人請來或按憑證劃清,多占的用放羊、讓地等方式補回來;牲畜誤闖問題,大家一起坐下來算清啃了多少草,賠錢、幫放半個月牛羊,或用酥油、奶渣抵都成……”草原上響起尕藏三智洪亮而有力的聲音。
說到家里的事,他更接地氣:“老人贍養(yǎng),離得近就多承擔日常照料,住得遠的常寄些贍養(yǎng)費,老人生病輪流來幫忙,過節(jié)時一起回家團聚。法律說子女都有義務,可草原上的理,是‘心到比錢到更重要’。”
在廣袤草原上,尕藏三智就像一條紐帶,維系著全村的團結,讓矛盾在情理交融中慢慢化解。
深耕基層調解二十五載,尕藏三智太清楚草原上的牧民居住的分散,給基層工作帶來不少難題:溝通耗時費力,醫(yī)療、教育、法律等公共服務難覆蓋,鄰里間的小矛盾若不及時化解,很容易升級。
于是,尕藏三智堅持主動出擊,開著一輛舊轎車,隨身帶著裝有法律法規(guī)、急救藥品、寫有牧民生計的筆記等內容的“調解包”,將服務與溫暖送向草原的每一個角落,不讓距離成為隔閡,不讓等待釀成矛盾。
有一次,村民多杰仁青與妻子仁青卓瑪因日,嵥闋巿(zhí)不休,甚至鬧到要離婚,孩子也因此萎靡厭學。
尕藏三智立馬開著車來到家中調解:“你們倆都坐下,我知道這些日子你們吵得兇,心里都有氣。”
“想想你倆剛成親那會多好。∧憧醋楷斶@雙手,常年喂牲口、做家務,凍瘡都裂了口子,不是為了這個家?多杰仁青你肩上這袍子,磨出個洞,還不是天天在外奔波忙活?”
“你倆每次吵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倆娃就在旁邊看著。夜里娃哭著醒過來,嘴里喊的是‘阿爸阿媽’,白天上課也沒精神,還逃課。你們說,這日子要是真散了,娃咋辦?日子過久了,誰家沒點磕磕絆絆?有話好好說,多看看對方的難處,日子才能往好里過,對不?”
一番話下來,夫妻倆終于和好如初。
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有效化解牧區(qū)基層矛盾糾紛,托葉瑪鄉(xiāng)黨委政府創(chuàng)新舉措,以全縣聞名的金牌牧民調解員尕藏三智為核心,精心打造了“尕藏工作室”。
工作室堅持“守民心、有熱心、常細心、用誠心、持公心”的“五心”工作法,整合托葉瑪鄉(xiāng)黨委政府、鄉(xiāng)司法所力量,聚焦草場糾紛、婚姻家庭、鄰里摩擦、小額債務等牧區(qū)常見矛盾,提供“一站式”調解服務。
在具體的糾紛調解中,“尕藏工作室”的工作方法盡顯溫度與智慧。遇上肉增才讓拖欠6946.5元汽車按揭款的事,工作室主動找上門,幾次往返后摸清了他因家里牲畜出欄遇挫、臨時湊不齊錢款的窘境。隨后一邊拿出合同條文細細講解,明確按期還款的約定,一邊又跑到汽車銷售公司,反復說明牧民的實際困難,最終促成雙方約定分三個月逐步還清,既沒讓企業(yè)吃虧,也給了肉增才讓喘息的余地。
而面對索南才讓與次成木的7500元借款糾紛,次成木總以“手頭緊”拖延,急得索南才讓天天往工作室跑。調解人員沒有偏聽偏信,先核對借款時的字據(jù),明確次成木的還款責任,又留意到次成木家的牛棚里剛添了幾頭小牛犢,便提議用三頭適齡肉牛折算欠款。一番稱重估價后,雙方都點頭認可,索南才讓牽回了牛,次成木也卸下了久拖的包袱,一場僵持許久的糾紛就此化解。
“我們始終堅持‘預防在前、調解優(yōu)先、依法調處’,用‘氈房調解’‘牧場巡調’把服務送到牧民帳篷前,就是要實現(xiàn)‘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與牧民滿意度。”在他看來,“基層治理只要圍著群眾需求轉、帶著真情實感干、守著公平正義辦,就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筑牢根基。”
(來源:青海日報)